(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沈怡然 据香港媒体报道,6月26日,刚刚在港股公开招股的小米集团(01810.HK)被抽飞(投资者取消认购)近17亿港元,而在招股首日总市值被下调至539亿-697亿美元,也与此前700亿-1000亿美元的预期相去甚远。
即便雷军曾公开称“小米是腾讯乘苹果的估值”,但小米的现实或许难以承受先前如此高的估值水平。一直以来,打开小米估值空间的主要是其商业模式在市场上的独创性,公司定位为一家以硬件引流、互联网变现的科技创兴公司,但现实是,其营收的70.3%来自智能手机。
“小米的本质是一家智能硬件公司,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一家优秀的公司”,罗兰贝格合伙人王欣称。而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飚认为,在智能硬件的核心产品手机领域,竞争对手们正采用和小米类似的模式。
“对手们也在用手机引流”
智能手机是硬件板块的核心产品, “以硬件引流、互联网服务变现,这在手机行业并非小米独创,对手们正采用类似的模式”,孙燕飚称。
根据IDC数据,截至在2017年第四季度,中国大陆市场出货量高于小米的有三个手机品牌,依次是华为、OPPO和vivo。孙燕飚称,2016年开始这种商业模式就在这三家企业中形成。
当下智能手机正在成为巨大的流量入口,王欣认为,这意味着APP流量分发和广告是智能手机最适合提供的两大互联网服务。据招股书显示,小米的互联网服务收入在2017年达到98.9亿元,其中最大来源是广告。
“但广告收入通常不够稳定”,孙燕飚称,这项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告主的竞争情况,而绝大部分广告主所处的互联网行业竞争格局变动较大。公司也在招股书中提及了风险,即多数广告客户均不受长期合约约束。
就孙燕飚来看,更具稳定性、用户黏性的收入是云服务,这是他将小米互联网模式类比苹果所得出的结论。根据苹果2017年第四季度财报,服务收入排在iPhone 和 Mac 两大硬件收入之后,首次超过了平板、电视、手表、耳机及零配件的硬件收入总和。来自市场研究公司 Macquarie 的分析师 Ben Schachter 曾预测,在2021年苹果iTunes、iCloud 以及 Apple Pay 等其他服务的毛利率约为 64%。
相比广告和游戏,云服务的增长更依赖于手机出货量,小米并未在招股书中公布云服务营收,但一个积极的信号是,来自海外的手机用户数正在增加,根据招股书,小米2017年海外市场收入更是同比增涨250%。根据IDC统计,截至2017年4季度小米在印度的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第一。
“阻力来自硬件”
消费级IoT(物联网)市场指IoT设备销售及提供面向消费者的IoT驱动服务,根据小米所述,这部分业务也被认为是获得互联网客户的重要入口,收入占总营收20.5%,在智能硬件IoT平台中,智能电视正成为强大智能家庭控制中心。无论对于传统电视厂商还是互联网企业,智能电视已成为电视市场的主流产品。
但现实是,家电行业资深观察家刘步尘称,互联网品牌的小米电视,与传统电视企业销量差距仍然较大,传统电视品牌以TCL、创维、海信为首。
根据集邦咨询光电研究中心(WitsView)数据,在过去一年,TCL品牌全球液晶电视出货量约1500台,海信品牌出货量约为1281万台,而公开资料中尚未有小米智能电视的市场数据,据刘步尘的估算,小米在过去一年间出货量约150万台。
另一个差异是顾客群的差异,根据小米招股书,小米的智能电视价格范围在138美元至1492美元 ,而来自传统电视企业的竞争对手价格范围在446美元至 3333美元 。刘步尘认为,刘步尘认为,即便能通过低价硬件获客,但小米电视的顾客群缺乏黏性,这部分群体一旦晋身白领他们的需求马上就可能转向三星、创维、海信、索尼等品牌。
“小米在努力让服务超越硬件收入的过程中,最大阻力来自硬件”,刘步尘认为,和传统电视企业在硬件上相比,小米仍有很大差距,无论最新显示技术的应用,还是电视外观设计、精细工艺以及用材,小米都需要进一步提升。这需要公司在战略上重视技术储备。
变化正在发生,小米的研发投入正在逐年上升,过去的三年来小米研发投入占收入比例分别为2.26%、3.0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