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独家约稿】作者:赵卿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一、事件
央行宣布自2018年7月5日起,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共释放资金7000亿元,用于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和小微企业融资。具体如下:
1.下调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五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十二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可释放资金约5000亿元,用于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项目。
2. 下调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可释放资金约2000亿元,主要用于支持相关银行开拓小微企业,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本次降准为年内第三次降准,1月25日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释放资金4500亿;4月25日实施定向降准置换MLF,释放流动性4000亿,所以,本次定向降准释放流动性7000亿,是今年单次降准释放的最大规模。
二、影响
1、降准基本符合市场预期,预计4季度还有一次降准
自6月以来,市场就有预期降准,但有所反复。月初央行超额续作MLF使得市场认为央行通过MLF投放资金的概率较大,降准预期降温。近期随着贸易战加剧、股市大跌,市场对降准的预期再度升温,利率债收益率曲线普遍下行。
从此次降准力度看,略低于市场预期,表明央行较为谨慎。目前央行的操作基本跟随2014年的节奏,2014年4月、6月定向降准,11月降息。在目前紧信用的大环境下,降息的概率不大,同时,考虑到目前我国的准备金率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在15%左右,因此以2014年为基准、预计4季度还有一次降准。
2、政策调动银行处置债务积极性,有利于银行负债成本下降
目前去杠杆的主体是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国企,但此次降准资金用于债转股,预计资金流向国企的概率较大,因此降准实际效果上并没有解决信贷投向偏好的问题。
另一方面,紧信用的环境下,民企信用风险加剧,近期银行不良率有所上升,同时,银行净息差环比改善的顶部即将来临,银行依靠自身利润释放并消化不良的能力会逐步下降,此次降准将调动银行主动消化不良的积极性。
所以,在当前以资产回归表内的金融去杠杆趋势下,降准有利于银行提升表内承接资产的能力,降低负债端成本。
3、经济底部尚未到来,利率债相对安全
虽然央行通过降准,适度释放流动性,但是从市场整体来看,紧信用的环境仍未改变。从变化趋势看,紧信用结束的标志是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企业像民企一样出现违约,所以经济底部仍未到来。在经济底部来临之前,利率债相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