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方太 » 北京 » 石景山 » 正文

仅4个月!高盛大宗商品业务收入已超越去年全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01  浏览次数:63
核心提示:  就在媒体爆出高盛投行部门副总裁Steve Jung被美国证监会SEC指控内幕交易的几小时后,彭博社援引不具名知情人士称,今年前四
  就在媒体爆出高盛投行部门副总裁Steve Jung被美国证监会SEC指控内幕交易的几小时后,彭博社援引不具名知情人士称,今年前四个月,高盛昔日的“现金牛”大宗商品部门净收入已经超越2017全年,即至少超过了2.5亿-3亿美元。   华尔街见闻曾提到,据知情人士透露,2017年,高盛集团的大宗商品部门净收入下滑75%,创下了该公司1999年上市以来的最差表现,也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摩根士丹利。这引发了高盛内部对该部门的非正式审核,多名高管离职,其中包括高盛全球大宗商品负责人Gregory Agran。   周四新闻的知情人士称,高盛今年在能源和金属交易商开始赚钱,特别是去年不幸录得亏损的天然气与电力分支已成功“翻盘”。除了受到油价上涨的推助,还与美国东北部和欧洲遭遇不寻常寒冷天气,以及美国制裁俄铝公司带动铝价大涨有关。   高盛发言人Michael DuVally虽然拒绝置评收入数字,但表示随着全球经济强化,高盛客户对某些大宗商品的兴趣和需求都在回升,大宗商品价格也更为波动,便于交易获利。观察可知,这些“利好”因素恰恰就是去年制约高盛固定收益交易(FICC)营收增长的关键。   华尔街见闻曾提到,去年四季度,高盛的FICC业务增速为-50%,是七年来最大降幅。高盛维持了“一贯”的解释,即具有“挑战性”的宏观环境是造成FICC业务重挫的主要原因,“特点是波动水平偏低、客户活动偏低和总体上困难的做市条件”。   高盛首席财务官Marty Chavez在4月的一季报电话会上也表示,该公司大宗商品部门的表现已经显著改善。彭博社认为,周四得到的爆料说明,高盛已经摆脱了大宗商品业务的困境,但想要重回近十年前巅峰时期的年度净收入30亿美元,还属于“前路漫漫”。   高盛今年也是将大宗商品作为“重仓”的交易推荐。其全球大宗商品主管Jeffrey Currie在4月12日和5月18日多次重申,未来12个月的大宗商品将斩获8%-10%的可观收益,均高于此前预计的5%,理由是市场对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利率上扬的担忧过度了,大宗商品能抵抗这些阻力。   但高盛最高管理层即将迎来“大换血”,离开的还都是大宗商品领域主力军,不免令人猜测还是与大宗商品业务收入在过去两年较2011年的“黄金时代”腰斩有关。   例如,包括固收和股票业务在内的高盛证券部门联席主管Isabelle Ealet预计将于6月离职,她被华尔街视为“大宗商品女皇”一样的存在,恰好与被传将在年底退休的CEO贝兰克梵一样,出身于大宗商品交易部门。据称她早就想走,还是贝兰克梵劝她等业务平稳了再离职。   分析指出,高盛一直在平衡投行与交易业务之间的竞争性利益。哪块业务表现最好,往往相关的负责人可能继续向上爬,进而影响整个高盛的走向。前美国财长鲍尔森就是因为科技繁荣带来的投行业务而崭露头角;曾担任黄金销售的贝兰克梵能够晋升,是由于固收交易业务红火,让高盛成为华尔街最赚钱的公司。   高盛周四顺应了美国银行股齐跌的走势,收跌1.43%,部分由于避险需求压低了美债收益率和市场风险偏好减退。高盛收报225.88美元,接近一个月低位,今年以来累跌逾11%。   (上图来自谷歌财经截图)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微信ID:wallstreetcn)。更多精彩资讯请登陆wallstreetcn.com,或下载华尔街见闻APP。*
 
 
[ 方太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方太
点击排行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