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无法预料,币圈熊市将会持续多久。
选择在更寒冷的冬天来临之前谋求上市,成为矿机巨头们的共识。
6月24日,比特币矿机巨头亿邦国际在从新三板退市三个月后,向港交所提交了IPO招股书。
而在一个月之前,另一矿机巨头嘉楠耘智在连续折戟A股和新三板后,也同样提交了招股书,拟在港股上市。
此外,目前的矿机龙头比特大陆创始人吴忌寒在本月也向彭博社表示,比特大陆有在香港或海外IPO的计划。
数据显示,“矿机三雄”目前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90%,但持续走低的币价,导致矿机的市场需求锐减。这也或许是巨头们不约而同想要拥抱资本市场的原因所在。
乘风而起
矿机巨头的出现,其实也就是近一两年的事情。
2011年,还在北航读博士的张楠赓设计了ASIC矿机取名“阿瓦隆”,成为全球第一台比特币矿机。随后,张楠赓辍学成立了嘉楠耘智,并开始量产“阿瓦隆”。
一年后,正在投行工作的吴忌寒结识了做技术的詹克团,两人共同成立了比特大陆,并成功研发了基于55nm技术的BM1380芯片,开始量产蚂蚁系列矿机。
几个年轻人抱着对比特币的信仰,一头栽进矿机市场。
但好景不长,2013年12月,一纸《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让比特币价格瞬间崩塌,并开始了长达3年的熊市。
正如吴忌寒在2015年接受采访时说的,“币价低迷对于挖矿行业,往往也是一件好事情,只有具有竞争力的厂商才能生存下来。”
在这3年熊市中,同时期成立的众多矿机厂商纷纷倒下,比特大陆、嘉楠耘智艰难的存活下来。
2016年,与比特大陆、嘉楠耘智几乎同时间成立的亿邦国际,也由通信网络接入设备生产转型做矿机生意,并推出了翼比特系列矿机。
熬到2017年,比特币开始复苏,价格一路疯涨,最高涨到近两万美元一枚,年内涨幅高达13倍。
挖矿的收益水涨船高,最热的时候一台矿机挖矿一天的收益就5000多元,高价购回的矿机一个月左右即能回本
矿机厂商也迎来了真正的春天。
从嘉楠耘智披露的财报可以看到,其2015年、2016年、2017年的营收分别是4770万元、3.16亿元、13.08亿元,2017年的营收是2015年的27倍多。
利润上来看,嘉楠耘智2015年净利151万元,2016年是5254万元,2017年暴涨至3.61亿元,相当于2015年的230倍。在利润率上,也从2015年的3.2%涨至2017年的36%。
而亿邦国际同样是借由这波数字货币牛市,在收入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2015年和2016年,亿邦国际分别营收9214万元、1.2亿元;净利润2423万元、1244万元;但到了2017年,亿邦国际的营收暴涨至9.78亿元,净利润也达到3.78亿元。
二者的矿机收入占比分别达到99.1%和94.6%。
比特大陆虽然没有公开财务数据,但据CEO詹克团透露,比特大陆在2017年营收约为2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58亿元,跃居为仅次于海思的中国第二大芯片设计公司,成为全球IC设计行业的一个现象级巨头。
如果按照嘉楠耘智的利润率推算,比特大陆2017年的利润高达51亿元。
急转直下
2017年对于矿机厂商来说,甚至是整个行业,都如魔幻一般。
华强北以前经营电脑生意的商家都改卖矿机,华强北成了全球约90%矿机的集散地。最热的时候,一台出货价3万多元的比特币矿机可以炒到13万元,而像蚂蚁S9这样的热销货,更是没有现货,只能先交定金买期货矿机。
熊市没有来临之前,这样的繁荣能够持续多久,谁也没法预料,但时间给出了答案。
今年年初开始,虚拟货币纷纷遭遇滑铁卢,比特币甚至一度跌破6000美金,较最高点跌去近70%。
币价走高意味着挖矿收益率的变高,矿机价格随之水涨船高,反之亦然,币价的走低也意味着矿机价格的跳水。
据华强北商户称,曾有同行在高位时屯了8000台阿瓦隆741,至今每台要亏上1万元,阿瓦隆741已经停产,目前只有二手机,行情是1600元左右,不足顶峰时期的十分之一。
而在前不久,蚂蚁矿机Z9 mini仅仅时隔20天就价格腰斩。
对于矿工来说,币价大跌意味着高价买入的矿机想要回本的时间要比以前长得多。
根据一家比特币收益率网站计算,蚂蚁V94T售价为900元,每天耗电15.12元,每天收益11.49元,回本需要107天。而售价7800元的阿瓦隆A841矿机,每天耗电18.58元,每天可以挖0.0008个比特币,收益37.64元,回本需要999天。
如果币价再持续下跌,这个周期只会越来越长。
研究报告指出,一枚比特币的开采成本大约是8038美元——包含电力成本、矿机的冷却成本和设备成本。
而根据摩根士丹利分析师测算,如果比特币价格低于8600美元,比特币挖矿工将无利可图。按照7500美元的价格计算,挖矿还要浮亏13%。
但比特币现价才6000美元左右,何时能回到8000美元,可能是几个月,也可能是几年。
对于矿机厂商来说,尽管顶峰时期被炒到两三万元,但从嘉楠耘智招股书可以看到,阿瓦隆矿机出厂价在3122元到4402元之间,单位成本也仅在2354元到2600元之间。
定价保守使得生产矿机成为一门旱涝保收的生意。不过,随着挖矿的难度越来越大,市场需求会越来越低,挖矿还是不是一门划算的生意?
这是矿机巨头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不出意外的话,这些巨头的二季度财报很可能会大大低于市场预期,而这将严重影响到公司的估值。
这或许是巨头们迫切想要拥抱资本市场的根本所在。
迫切上市
在此之前,嘉楠耘智和亿邦国际都对资本市场有过尝试。
早在2015年8月,亿邦国际就登陆了新三板,但由于各种因素,新三板并没有如预期一样发展起来,交投寡淡。
在今年3月退市之前,亿邦国际总共定增了两次,募资总额1.56亿,最终的收盘价停留在17.14元,总市值仅为18亿,相较于其2017年3.78亿元的净利润,估值才4.76倍。
嘉楠耘智的经历则更为坎坷。
2016年6月,鲁亿通(300423)宣布以30.6亿的估值并购嘉楠耘智100%股份,嘉楠耘智承诺2016年至2018年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8亿元、2.6亿元和3.5亿元,合计不低于7.9亿元。
但深交所认为此次并购存在“借壳”之嫌,多次发函询问,3个月后无疾而终。嘉楠耘智第一次冲击资本市场,就以失败告终。
迫不得已,嘉楠耘智在去年8月向新三板提交了挂牌申请,但由于公司业务的特殊性,又遭到股转公司与券商前后三轮反馈问询,最终嘉楠耘智主动放弃挂牌,再一次偃旗息鼓。
对于矿机巨头来说,除了币价下跌造成矿机销量下降的业务风险,港股未来行情的不确定性也是促使他们加快IPO节奏的原因之一。
上周三,摩根士丹利表报告称,港股估值有调整风险,同时调低恒指今年底目标10.4%至27200点,意味着恒生指数将从1月高点下跌约18%,接近通常表明市场进入熊市的调整幅度。
摩根士丹利认为:利率上升、人民币贬值和国际形势恶化,这些因素将共同威胁亚洲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
如果港股持续下跌或者由牛转熊,将对科技公司的估值造成重大影响,同时上市的窗口期时间也不多了。
所以,我们看到最近小米和美团都已经出动,而滴滴和蚂蚁金服也相继传出赴港上市的消息。矿机巨头当然也要避免夜长梦多。
目前“矿机三雄”中仅剩比特大陆未提交上市申请,但已有消息传出,比特大陆正谋划在海外或者香港上市,红杉资本拟领投其4亿美元IPO预售轮,估值达120亿美元。
作为市场上稀缺的标的,谁能成为“矿机第一股”,确实值得期待一下。但上市后的表现如何,还是得倚仗于数字货币的行情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