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记者 陆玲/文 王东/编辑
6月11日起,国内首批瞄准独角兽企业战略配售的6家基金公司的基金产品正式发售。其实,从上周五开始,南方、嘉实、易方达、华夏、招商、汇添富6家公司齐上阵,开始地毯式的营销轰炸。
此次战略配售基金于6月11日至6月15日优先向个人投资者发售,个人投资者在每家产品的购买上限为50万元,最低认购金额均为1元。6月19日为机构认购期,向社保基金、养老金、企业年金基金和职业年金基金等特定机构投资者发售,其中社保基金、养老金优先确认,企业年金基金和职业年金基金其次确认。
按照此前披露的信息,如果零售渠道完成了500亿元募资,则提前结束募资并启动按比例配售。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基金公司、银行、第三方等渠道纷纷开足了马力。“重磅推荐”、“稀缺”等字眼频繁见于各渠道和朋友圈。有银行销售渠道打出了“历史机遇万众瞩目”的海报;微信理财通打出了“一元有机会做BAT战略投资者”的口号,吸引投资者;也有基金公司拍摄了抖音短视频。
更有甚者,将销售的触角伸到了菜市场。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洪灝便在微博上表示,“朋友的老妈去菜市场买菜,被塞了一张独角兽打新基金的粉单。一种画风突变的感觉。”
随着销售的火爆,银行个人零售渠道方面传出消息:接基金公司紧急通知,每只战略配售基金规模上限将调整至200亿元左右,募满即提前终止,不会进行比例配售。
据《财经》记者了解,6月10日当晚的确有基金公司接到监管层的窗口指导意见,“要求各公司尽力控制募集规模在200亿左右,并不得进一步宣传”。但随着今日的监管辟谣,有基金公司也感到疑惑。有的基金公司将此理解为,500亿元总规模中的个人投资者的规模控制在200亿元。
另据了解,为了实时了解基金的募集情况,监管部门要求基金公司及时上报募集信息;同时要求基金公司所有的宣传资料和新闻稿都要上报证监会。
究竟要不要买战略配售基金?
当前市场对独角兽回归A股的分歧很大,其中最大的担忧来自于对IPO“抽血”效应。战略配售基金某种意义上可以实现最小限度的减少CDR对市场的冲击。
所谓“战略配售”是“向战略投资者定向配售”的简称,该方式以锁定持股为代价获得优先认购新股的权利,赢得其他绝大部分投资者所没有的投资机会。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新股发行,新股获配有保证,但至少持有12个月,这样既能获得企业上市的红利,也能分享企业成长的红利。
证监会根据《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和《存托凭证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再次修订《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存托凭证(CDR)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战略配售。
之所以推出战略配售基金,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汉锋认为,监管层可能一方面是为了减小发行CDR对二级市场带来的流动性压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贯彻普惠金融的理念,让个人投资者分享CDR上市带来的收益红利。虽然CDR认购基金未来的潜在收益的确具有不确定性,但按照过去几年打新基金的收益情况预计正常情况下打新能够获得一定的收益。
天风证券分析师徐彪撰文分析称,如果CDR的发行定价比较合理,那么作为打新基金的潜在收益率还是值得期待的。如果CDR发行定价比较高,导致出现破发情形,那潜在收益率将不太理想。
值得注意的是,战略配售基金有3年的封闭期。封闭期内,每6个月受限开放一次,受限开放期可以申购。6个月之后将会在交易所上市,届时可以场内交易。近日,《财经》记者接到券商工作人员的推介微信,称通过券商渠道购买,半年后可在场内卖出,是其他渠道不可比的优势。
有投资者认为,虽然战略配售基金拟投标的都是中国最牛的、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科技企业。但由于产品锁定期3年,在3年内很可能会有个逐渐回归理性的过程。甚至还有悲观的投资者提醒,要当心重蹈2008年的QDII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