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是那么好当的,况且这里是资本市场。
今天,证监会官网消息显示,小米集团经慎重研究,决定分步实施港股和中国存托凭证(CDR)上市计划,先发行港股,然后择机在境内发行中国存托凭证,为此向证监会申请推迟发审会时间。
此前,小米定于2018年7月16日在乌鲁木齐证券交易所(即A股主板)发行CDR,将成为中国首家CDR企业。
为了配合CDR的发行进度,小米曾将上市时间推迟了1-2周,计划在2018年7月9日进行CDR和香港IPO的定价,并于2018年7月16日在乌鲁木齐证券交易所发行CDR,然后2018年7月17日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发行IPO。
突然的停止,可能让雷布斯错过成为第一个螃蟹的人。
分析其原因,小米突然暂停CDR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近期国内资本市场的表现不太好。
毕竟CDR在国内来说上属首次,是比较创新的产品。
在目前大的行情不好的情况下选择CDR确实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这种情况下,小米会存在折价的可能性!
另外,获得首批回来CDR的企业盈利情况大都不尽如人意,所以短期的投机主义可能会比较严重。
小米CDR是创新试点的首单,它的成功与否将对中国“新经济”回国上市产生巨大的影响。
小米CDR的关键因素也是最受关注的就是小米的估值。
到底是700亿还是800亿美元?还是400亿、500亿美元?
知名投行给出的答案是在四百亿美元以下是比较合理的。
另一方面,小米为获得高估值的“假扮互联网公司”也受到了广泛的质疑。
与此同时,证监会的《反馈意见》对小米“互联网公司”的自我定位提出质疑:
“请发行人结合公司主要产品、业务实质、收入占比、利润来源等,说明公司现阶段定位为互联网公司而非硬件公司是否准确。”
为了增加估值,而为自己披上互联网公司的外衣,吸引投资者的投资,雷总你也太不地道了吧。
国产手机四大金刚中,OPPO和VIVO每年能有三十亿入账,华为则更高,它们最大的区别是其余三家从未宣称过自己是“互联网企业”...
雷总与证监会的分手,简单来说就是小米想融更多钱而证监会不批准,此时恰逢市场行情不好,于是小米很干脆的说了句:拜拜
当然,再见不是再也不见,这,只是暂时性的。
16年,雷总说过小米不缺钱,五年内不上市。
这才刚过去两年多,就被硬生生的打脸了。
不是不缺钱吗?为什么现在一心想着拉高估值融更多的钱呢?
当初说好的为发烧而生,如今怎么就成了为融资而生呢?
说多了都是泪呀,数据显示小米2017年营收805.64亿元,可亏损了439亿元,其中主因就是承担了541亿元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的负债(前期融资的成本)。
大家都知道小米帝国是靠着9次巨额融资打造出来的,这9次融资都是以优先股的形式进行的,这是对创业公司最不利的一种融资方式。
这样的融资成本太高了,于是乎,在金钱面前雷布斯最终还是选择了打自己的脸,来为公司谋求最大的利益。
既然都选择上市了,何不让一起创业的兄弟们多翻几倍身价呢,给员工们多涨点工资呢?
更为重要的是,按照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若山分析,若小米无法上市或存在其他变故,雷军最高可能要偿付这些私募基金的金额达到1615亿元。
1615亿! 在这样一笔巨款面前,想尽办法融更多的钱似乎是不二之选了。